首页 > 文化艺术 > 详细内容

牧牛忆趣

发布时间:2020-09-18     浏览:292

  上世纪70年代初,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养水牛,有些家庭还养了好几头,因为犁田耕地缺不了它们。

  我家养的那头水牛很奇特,个头高大,皮肤黝黑光亮。它的眼睛水汪汪的,两只牛角大而短。虽然它是一头母牛,村庄的小伙伴们却叫它“牛王”。

  “牛王”是母亲耕作时的得力助手。每次母亲带“牛王”耕田,它都非常卖力,很讨母亲喜欢,也极少挨牛鞭打。为了照顾好“牛王”,我每天放学回来会在路上砍一些青草,混合牛饲料喂饱它,到了冬天,还要用柴垛和蓆子,将牛舍围起来给“牛王”保暖。

  由于“牛王”高大健硕,我很难爬上它的背。可它很通人性,只要我解开牛绳,它就会主动低下头,让我双脚踏上它的角,然后再一扬头,顺势把我送上它的背部。跟我一起放牧的小伙伴家的牛没有一头会像“牛王”这样把小孩送上牛背的,因此我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牛王”也成了我的骄傲。

  有时,水牛在山坡上吃草,被草丛里的蚊虫叮咬,疼起来忍不住在山坡上飞奔,往往会不经意将背上的小主人甩下来。但是“牛王”从来不会这样,别看它高大威猛,对我却是百依百顺。唯一有一次例外,是我去制止它跟另外一头水牛打架,我拼命拽它,可它打斗起来红了眼,根本顾不上我,一不小心头上的尖角戳到了我的右腿,当时鲜血直流,疼得我哇哇直哭。母亲为我采了一些止血的草药,挤出汁滴到腿上才止住了血。为此,母亲还用鞭子抽了“牛王”,我的心里也很难过。

  放牛时,我和小伙伴喜欢在牛背上放一块小席子,头顶斗笠遮阳,再带上一条棍钩,钩树叶藤蔓以及茅草喂牛,骑在牛背上时,还可以用它做牛鞭赶牛。碰上阴天和雨天,大人还会嘱咐我们带上蓑衣。蓑衣是母亲用一种叫作“鸡葵”的植物叶子,加上细麻绳扎成的。下雨天,大一点的蓑衣能把我整个身体都罩住,加上头上的斗笠,下多大的雨都很难被淋湿。

  每年清明节,天气变暖了,山坡上的野花也开了。最常见的是野牡丹花,花朵又大又鲜艳。此外,还有岗捻花,我们当地称其为“大尼”。由于岗捻花都是一簇一簇地生长在一起,连成片很好看。山坡上、田园边还有一些野菊花、灯笼花、蛇舌草花、野杜鹃花等,零零星星地开放,点缀着山野的各个角落,使整个山野充满生气。

  这时候,我们放牛娃们经常会比赛用花装扮自己的牛。村里的女孩阿花喜欢把花绑成一大簇,挂在自家水牛的额头中间,甚是好看。有个调皮的小伙伴把花绑在他家的牛尾巴上,水牛感觉非常不适,左右乱甩,最后吓得跳起来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则把花捆成两小束,绑在“牛王”两只角上,“牛王”吃草时,那两束野花也上下左右地随之摇摆。

  夏末至深秋,是我们放牛娃的大好时光,因为山上的野果成熟了。我和小伙伴很贪吃,经常吃到牙齿酸麻了都停不下来。偶尔还能遇见一串串像紫红玛瑙的甜酸子,那是一种非常好吃的野果,我们会把它带回家跟弟弟妹妹们一起分享。

  待天气凉了,我们就把牛放到风门岭那边的山坡上,因为那里的山坡比较平缓,视野开阔。牛群跑到山坡上吃草和树叶,都在我们的视线里,适合于牛群散养。大家在一起牧牛,一二十头牛在一起,母牛跟母牛之间很少顶架(打斗)。

  但也有例外,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小溪中放牛,突然从小溪对面边跑来一头公牛,跟我们这群牛中的公牛打斗起来。它们用头相互激烈地顶撞,头角之间撞击发出“砰砰”“咯咯”的声音。两头牛相互怒视对方,红红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喘着粗气。我们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阵势,公牛的小主人看到这场景被吓得哇哇大哭,其他小伙伴也是躲得远远的。幸亏在附近农田劳动的大人及时赶来,制止公牛打架,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时光易逝。如今,那段充满童趣的放牧时光,早已成为了一段历史。只是在不经意间,我还是会想起,“牛王”那双水汪汪的眼睛,和骑在它背上的感觉,仿佛我们离得并不远……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作者:陈道冠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