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5 浏览:396
——写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召开之际
2022-07-25 A01:要闻 首钢日报
当暮色驱散暑气,首钢园却并未归于寂静。入伏以来,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选择到这里晚间消夏。夜幕中,“双金福地”首钢滑雪大跳台犹如一条飘浮在空中的优雅丝带,在灯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更加引人注目。融入“飞天”元素,与冷却塔等工业遗存融为一体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中国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和奥运文化有机融合的经典案例,是首钢园“文化复兴”的一个缩影。
再现工业印记传承工业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灵魂。历经岁月风霜的百年首钢园区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老厂房、旧设备成为百年工业文化的珍贵“活页”,记录着永定河畔、石景山脚下这片土地艰辛的创业史、发展史,也是北京城市共同记忆的一部分。
首钢园是百年首钢工业文化的发祥地,首钢人百年奋斗史铸就了从“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到“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血脉相承的文化精髓。今天的首钢园,是一代钢铁工人的记忆,也是中国百年产业发展的记忆。回首过往,在这块热土上,留下了一代又一代首钢人奋斗不息的足迹,创造了无数辉煌。首钢率先实行承包制成为中国工业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探路者;第一家由企业创办银行,第一家走出国门收购海外矿产;率先进行搬迁调整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首钢百年老厂区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待,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北京市首钢老工业区等纳入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2018年12月,北京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2019—2021)》。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推进文化融合传承,实现文化复兴。对老工业文化脉络进行保护,传承山、水、工业遗存特色景观体系,形成整体特色风貌,打造西部山、水、冬奥、工业遗存融合创新的典范。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首钢园在积累、沉淀中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逐步发展成为以钢铁工业文化遗存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过去,许多人都知道,一个石景山,半个首钢厂。曾经一家几代人都是首钢的员工。在园区,一座座巍然耸立的高炉、一片片遍布历史痕迹的厂房、一条条原料传送装置,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承载着首钢人的情结,延续着城市文脉。如果能够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每一座老厂房,善待每一个旧设施,保护和利用并举,那么,城市的记忆、乡愁和文脉将得到延续,“城市的灵魂”必将焕发出愈发迷人的光彩。
修旧如旧,唤醒历史记忆,留住首钢情结。三高炉曾经是首钢的“功勋高炉”,在首钢老厂区冶炼体系中是最典型的一条生产线,它遗留的建筑与构筑群是中国钢铁自主创新的工业技术价值的珍贵写照。它在改造过程中,经过技术创新和艺术加工,进行了防锈蚀保护,留住锈色记忆,依然是“锈迹斑斑”,工业历史、钢铁气息都被封存其中,诉说着曾经的历史与荣光,“修旧如旧”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最大限度保留了高炉原有结构和外部风貌。现在的三高炉变得时尚华美,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全球首发中心和高端秀场,承办过奔驰汽车发布会、跨年冰雪盛典等各类活动,成为首钢园区里的网红地标,带动了园区新活力。
毗邻三高炉是一汪波光粼粼的秀池,水中工业遗存、绿柳倒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秀池原名秀湖,始建于1940年,当时用于储存炼铁生产循环水,是首钢最早的大型水面景观。改造后,地面部分为景观水池,地下部分为停车库和圆形下沉式展厅。地下展厅,人们可以通过墙壁上的“百年首钢时间轴”了解首钢百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擦亮尘封的工业遗存不是简单的翻新,也不仅仅停留在吸引游客“到此一游”,而是深入挖掘蕴含的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既要展现外在魅力,又要“唤醒”内在的文化精神价值,让工业遗存释放新的生命力。像三高炉、秀池等工业遗存的转型不是与过去“诀别”,而是最大化尊重了历史,延续工业场所氛围,激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如今,首钢园区百年电厂变身首钢香格里拉酒店,管廊管线建成世界最长空中走廊的高线公园……这些旧厂房、老设备在保护利用中悄然蜕变是对百年首钢工业印记的再现和工业文明的传承,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
有着独特地理位置的首钢园紧临永定河,背靠石景山。它不仅是百年首钢工业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燕都第一仙山”美名的石景山充满了历史神秘感,古建筑群与文物随处可见,名之曰“仙山琼阁”实非过誉。由于古迹文物历史价值非凡,首钢投入了力量多次对古迹和文物进行修缮,使其历史原貌得以恢复。作为首都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有着浓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打造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不仅是对北京“西山文化带”及其他文化带的深度拓展和有效补充,也是带动全流域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首钢积极参与其中,2021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开幕式在首钢园成功举办。保护好山水生态、工业遗存和历史文脉,为城市风景增添别样亮色。目前,首钢园建成石景山文化景观区、冬奥广场、工业遗址公园三个片区,形成54万平方米空间载体,基本形成山—水—工业遗存特色景观体系,成为都市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经典案例,荣获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进入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冬奥元素点“靓”百年园区
位于首钢园内的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鲜明的冬奥元素和体育元素随处可见。带有特殊形象“符号”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四块冰、西十筒仓等一大批奥运设施和文化景观成为最亮眼的冬奥遗产,以续写“冰与火”传奇的姿态,让百年首钢的工业遗存焕发新生机。
冬奥期间,最美水晶鞋、时空雪飞天、工业迪士尼乐园、世界网红地、夺冠福地……作为世界首个利用工业遗存建造的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作为冬奥会北京城区唯一雪上正式比赛场地,首钢滑雪大跳台凭借颇具中国风的外形及其背后炫酷的工业景观在北京冬奥会上成功“出圈”,赢得一片赞美和惊叹。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我见证了这个伟大建筑的诞生。我关注它七年了,它实现了竞赛场馆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城市更新的完整结合。”从2022年2月4日冬奥会开幕到2月16日首钢滑雪大跳台结束比赛后的13天里,海内外各大媒体对大跳台和首钢园进行了密集报道,累计各类报道共93000余条,盛赞首钢之变,滑雪大跳台和首钢园成为“世界网红地”,首钢转型发展的故事、首钢人创新创业的故事广泛传播,首钢的品牌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
文化为建筑增光辉,建筑为文化扬新声。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工业文化和奥运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造型设计理念上,它融入了中国非常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元素,建筑外形十分优美。“飞天”一词的含义与滑雪大跳台项目的英文BigAirJump一词,都有向空中腾跃、飞翔的意思,而飞天飘带的曲线与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曲线也十分契合。首钢滑雪大跳台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文化震撼,向世界展现了工业颜值和城市活力的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从侧面看,首钢滑雪大跳台的外观颜色为渐变色,灵感来源于冬奥会会徽,颜色从蓝到黄,呈现24种渐变样式。
在结构建造上,首钢滑雪大跳台主体结构为钢构架,总用钢量4100吨,钢结构材料均为“首钢制造”。这是百年钢铁工业的灵魂,在外形截然不同的建筑中流淌与新生。
赛后,首钢滑雪大跳台将被永久保留使用并对公众开放,成为集赛事训练、商业贸易、文化艺术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空间,继续为世界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作贡献。目前,改造工业遗产实现惊艳变身的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迎来全面开放,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览。
首钢滑雪大跳台不仅是一座体育场馆,也成为首钢园区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首钢园因夏奥而生、因冬奥而兴。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首钢率先实施搬迁调整,完成从“山”到“海”的迭代跨越。2022年冬奥会,首钢园实现了从“火”到“冰”的华丽转身。
服务冬奥会,“秀”出老工业区“新容颜”。西十冬奥广场是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这里曾经是用来存放炼铁原料的西十筒仓,由16个圆柱型筒仓和2个料仓,以及若干空中输送通廊、转运站、空压机房组成,是特色鲜明的工业遗存。为留住北京重工业的历史记忆,对原有工业构筑物进行修缮和维护,最大程度保留了工业风貌,又赋予新的办公功能,实现工业资源保护再利用。30多米高的筒壁上,圆形孔洞、灰色的混凝土外墙、玻璃幕墙等元素形成了新旧对比。环保理念也深植改造之中,区域内特意利用了一些旧厂房的构件与设施,如脚下的透水砖是首钢将建筑垃圾资源化而成,步行道旁的景观使用了厂区轨道枕木。部分照明设备是从首钢二型材老厂房中拆除的旧灯具,景观工程中利用部分废弃的材料和设施进行艺术再加工,设计成为景观小品;在阳光照耀下,光与影的组合,勾勒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筒仓画面,散发着首钢特有的文化韵味,演绎着工业遗存的新生与活力。冬奥组委选择这里作为办公区,既体现了节俭办奥的要求,也符合奥林匹克文化追求。
创新文化理念,注入奥运和体育元素。首钢园在规划开发建设过程,紧紧抓住冬奥机遇改造老厂区,让沉寂一时的工业遗存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精煤车间、转运站等大型厂房被改建成短道、花滑、冰壶、冰球“四块冰”,成为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百年电厂变身为香格里拉酒店,成为冬奥合作酒店……这些工业遗存焕发新活力,为奥运增色添彩。
奥运选择了首钢,时代造就了“双奥之企”。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丰富了首钢园的文化内涵,首钢园后冬奥时代将用奋斗与超越续写荣耀篇章,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文化科技融合催生新业态
从机器轰鸣、钢花四溅,到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集于一身的首钢园,在充满“钢铁记忆”的工业遗存之中,正在积极培育“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等融合发展,推进高端产业集聚,筑就高质量发展的“钢筋
铁骨”。目前,已经引入腾讯科技、航天科工智能院、探月中心、百度萝卜运力、当红齐天、瞰瞰科技等136家科技及文化体育类企业,106家完成注册落地。
近年来,首钢高标准、高水平完成了国际奥委会平昌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会、2019年“中芬冬季运动年”开幕式、沸雪世界杯、冰球世锦赛、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首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据统计,首钢园近3年来累计举办活动300余场,参与人次超过20万人,借助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初步实现了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
形成独一无二的服贸会文化符号。作为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地之一,百年首钢园打造的聚落式的会展场所,形成与奥运场馆、工业遗存和周边景观“一轴四廊多点”的景观结构,给与会者带来印象深刻的展会体验,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和称赞,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服贸会文化符号。目前,正在积极打造服贸会服务保障2.0版本,做好改造提升、功能提升、活力提升。
加快产业集聚,提升区域活力。首钢园持续吸引科幻、元宇宙企业落地园区,加速打造产业生态平台和示范应用场景建设。截至2022年6月底,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共引入科幻企业33家,实际办公企业25家,空间入驻率达90%,重点企业有赛思电子、北极星途、元旭半导体、凌云光等科技企业,60%的企业由海外归国专家创立,京外引入企业占比20%;一高炉当红齐天SoReal项目启动全面施工;与此同时,从6月6日开始,入驻园区的腾讯、安踏、云转播等23家企业全部复工复产。在市经信局指导下,依托服贸会10号馆建设北京元宇宙前沿科技展示体验中心;在市科委牵头下,完成首钢园互联网3.0应用场景建设方案;中国科幻大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园区的热度和活力再次提升。
首钢园“夜经济”开启全新方式释放新活力。盛夏时节,首钢园内餐厅、商场、体育馆、艺术馆、书店等都在傍晚时分开始迎来客流高峰,园区“夜经济”持续升温,“文化商圈”逐步形成。园区开启了“夜间模式”,焦炉、煤仓、料仓等工业遗存在灯光的装点下别有一番韵味。首钢大食堂晚上人气旺盛,特地前来用餐的顾客络绎不绝;在首钢园香格里拉,北门前的户外“真香市集”传来阵阵香气,烧烤和啤酒是这里的招牌,周五至周日夜间面向顾客开放营业;在六工汇购物广场,九本居酒屋、观和牛的户外用餐区在夏日更受欢迎;位于瞭仓艺术馆二层的料逅餐吧,则提供露台简餐服务,餐吧营业至夜间12点;在首钢园服贸会区域,两座刚开业不久的体育馆为园区增添了新活力;位于园区东北角的首钢极限公园在晚9时结束营业,夜间来体验攀岩、滑板、轮滑的运动爱好者同样不少;首钢园瞭仓艺术馆推出了以“金牌首钢园——工‘夜’微度假”为主题的系列夜消费活动,包括展览夜赏、非遗夜游、音乐夜听、书香夜读、美食夜享……这些都为首钢园打造“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增添了浓浓文化气息。
文创开发,屡推新品。包括首钢汽水、首钢老酸奶休闲食品,具有新首钢八景元素的文创纪念品在内,首钢园已累计设计产品80余种,它们不仅在园区内“北京礼物”店有售,更是跃上“AI尚首钢园”小程序及主流电商平台。首钢园区以工业文明张力与现代科技酷炫巧妙配合,打造富有时尚科技感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已经成为京西城市流量新地标。
积极打造“首店”“首发”“首秀”新高地,近年来,首钢园区举办了英特尔、奔驰等国际品牌新品发布会和北京时装周开幕式、抖音嘉年华等一批时尚体验活动。成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2022年6月8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五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名单,全国54个单位入选,首钢园名列其中。2020年8月21日,首钢文化产业园获评2020年度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
《深入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加快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已正式发布,为首钢园勾勒出了新的蓝图。首钢园进一步充实完善了产业复兴、活力复兴等任务清单共计68项,持续按计划推进,加快项目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园区活力,真正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首钢情结”。
留住区域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注入冬奥元素和现代科技元素,使百年首钢园呈现出新旧交织、山水交融、历史沉淀的城市风貌,奏响文化复兴华彩乐章。